第60章 文艺青年(3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错的,在性格方面,薛宝钗是较心胸宽广。而这,都与薛宝钗的身世有关。她有母亲,有哥哥,有家,她不必担心什么,自可家去。所以,宝钗的“大度”和“宽容”,和黛玉所谓的“小心眼”、“小性”,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
  故薛宝钗的诗词,比起黛玉的少了悲凉,多了欢喜。在《临江仙》中一句“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表现了她坚持原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的人生态度,“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体现了她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我记得,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是一起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是暗指举止娴雅,总有大家闺秀气派的薛宝钗,她常对宝玉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 。其实她自己对官场黑暗是深恶痛绝的,她淡泊名利,但她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
  玉带林,即林黛玉,因她深懂得宝玉的精神内核,深得宝玉之心。他们志同道合,真心相爱。只是木石前盟,怎奈金玉良缘!
  怪只怪,那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像一柄利剑,把宝玉斩成了两份:心留了黛玉,躯体给了宝钗。害了宝玉,害了两个美人儿,他们三个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
  故我总结了:薛宝钗的美丽容貌,品格端方,历来都是被世人称颂的。她那么好,那么高贵,是断然不会做第三者的,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不得不从。
  而林黛玉的所有悲欢,总结起来就是千行的眼泪,演绎着千种不同的伤痛。那些打不开的泪结,只有交给时间去注解,留与后人评说。爱情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连世间极好的女子都会爱得那么辛酸那么苦痛?但,只要她还向往它,那怕他已做了别人的新郎,她到死都是不肯放弃的,即便到死也是甘心的。
  ***
  陶果读完这篇文章,她想起了很多的事情,她总觉得这个作者她好像见过似的。她淡淡笑着,在他的博文下写下留言——
  宝黛,我梦里的红颜,,无论性情或才貌,都是神仙似的人物。只不过在那个年代里,那个深严的府邸里,束缚女子的东西太多,她们无法挣脱世俗的茧。
  就这样,关于红颜的种种,化为二只蝴蝶,虽然是朝生暮死的匆匆过客,可是依然让我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挣扎中张显了全部的答案:即便是时不我与,也要活得精彩,才算得上对生命的感恩与造化,就如她们一样。
  对于她们,我不爱亦不恨,因为这些弱女子艰难地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支撑起了一片天。为此,她们付出的也许是爱情,亲情。无论她们的手段如何,都是值得原谅的。我想,不论再过多久,她们都是世间的好女子,只是生不逢时。
  好了写到这里,谢谢你让我目睹了那两个让世人都惊叹的女子。也愿我的心境,已如渺渺青空,浩浩大海,平静,安详,淡泊。
  笔拙,我只写到这儿了吧。
  最后愿作者安好,愿世间女子都能在尘世获得幸福!
  最末陶果@一套一生。
  这时,林之明下来抱住了她,说要给她倒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