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文艺青年(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怎么可能不想你
  回首,记忆的梗上永不荒芜
  念
  走入你的双眸
  把真写在含情的眼睛里
  分别之后
  找不到进去的钥匙
  送你微笑
  一帘幽梦
  余多多感情并茂地读完诗歌,顾凯对诗歌倒是没有怎么上心,反而觉得她读书时认真的样子煞是可爱。
  陶果在灯下看电子书写评论,林之明悄悄过来一把搂住。
  “来,我抱着你看,书呆子。”
  陶果大笑,立马斥道:“走开,捣乱!”
  “那我给你倒杯水去。”
  “好。”
  等了半天不来,陶果过去看时,林之明正在外面接电话,笑得那叫一个灿烂。
  果然,男人都不靠谱,怪不得金陵十二钗个个不得圆满,她想起刚才她看的那篇网文,是一个叫“一套一生”的人写的,她不禁想起里面所写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他文笔多情地写到——
  每次翻开《红楼梦》,我看得最多的是林黛玉,看她的生活,因多愁善感而风情万种。林黛玉之美:美在娴静淡雅;美在清新脱俗;美在腹有诗书气自华。
  林黛玉的前身是三生石畔的一株仙草,本不必沾惹红尘琐事。可神瑛侍者下凡,由于受他甘露之惠,她也下界还泪。于是后人有词道—
  如今,我又忆仙草绛珠,常受神瑛甘露。化为人形体,漫漫还泪之路。泣哭,泣哭,谁知颦儿泪苦?
  很多时候,我读《红楼梦》,读林黛玉,我不知道是她读我,还是我读她。正如庄周晓梦的典故一样,不知道在梦里是谁见了谁,谁幻化了谁。
  对于林黛玉,我是很钦佩的,我钦佩她极高的才情、不俗的性情,以及她最最刻骨铭心的爱情。大凡世间的女子,我认为不论其资质相貌如何,但只求能像她那样纯粹的爱一次,不求像她那样爱到至死方休,也可以是无怨无悔的。
  林黛玉,是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是他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的,所以林黛玉之于曹雪芹意味着女性的最高价值。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丝毫不沾染人间烟火的美,美得不忍,叫人怜惜。
  在大观园里,林黛玉虽有贾母宠着、爱着,可终是寄人篱下,因而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
  因林黛玉的个性纯真,所以她的话多是率直刻薄的。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也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不错的,言由心生.颦儿的这张嘴,让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可见林黛玉的聪慧了。
  林黛玉的诗词,聪慧但亦悲情:“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她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她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她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则是她的命运。这是她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她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她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这就是林黛玉,有着大观园中女孩儿们最真的一颗心。尽管身世浮沉,寄人篱下,也绝不要被别人耻笑了去。
  我知道,有人认为林黛玉是个小性子的女子。可是,在那个时代,她的母亲贾敏已是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人心中早已是人家的人,更何况一个外姓的外孙女?难怪王熙凤在第一次见到她时就夸: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两个称呼“老祖宗的外孙女儿”“嫡亲的孙女”,不像前者像后者,这就足见了那个年代的亲疏关系。
  所以,林黛玉所有的,仅是和宝玉的爱情而已,故她肯为此而生,为此而死。她爱得真诚,因而爱得执著;她爱得纯粹,因而爱得高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