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国二十年(1931)(8 / 8)
作家高长虹的一生,经历了曲折动荡的时代风云和特异的生活经历,始终不懈地追求光明,从未与黑暗势力为伍。他总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绝不人云亦云,他信奉尼采,独尊尼采哲学观念,却藐视一切权威。是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加上他那不合时宜的狷介孤傲的性格,让他最终未能走出有点悲剧性的命运。
抗战爆发,高长虹来到延安。这之前作为狂飙社的创办人和精神领袖,高长虹在文学界名噪一时。他的第一本诗集甫一问世,即轰动文坛,众多读者纷纷写信表达他们对诗人的仰慕。其中有后来与鲁迅同居的许广平,有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的冰心,还有鲁迅在《两地书》第一集提到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妇女周刊》编辑、作家波微,即作家石评梅。有三个著名女性的仰慕,足见高长虹的名气之大。
名气大,脾气就大。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特给他发了请柬,他却以自己是研究经济的,搞文学创作只是业余爱好为由,拒绝参加。成了受邀请,唯一“因故”未参加的人。
称自己是研究经济的,却偏偏写了一部政治著作,因其观点与斯大林相悖,不能出版,竟声明要与苏俄铁腕人物斯大林辩论。
高长虹与友人能倾心而谈,如发生争议,后来自知错了,他马上承认并改正,绝不文过饰非。但对朋友之外,不能交心者,一律“采取一种不理不睬甚至嫉恨、轻蔑的态度”。
他又是个不会生活的人,有钱即挥霍。他曾到香港、日本、欧洲等地游历,无钱就颠沛流离,有时睡在大街的商店屋檐下,买不起火车票就搭乘煤车赶路。但他可以几天食不果腹,却坚持到图书馆阅读查资料,编字典。他甚至不惧被捕危险,认真阅读列宁著作,研究马列主义辩证法。确如他自己所说,与文学创作相比,他更热衷于研究经济,甚至学习开矿,以图报效国家。他是怀着爱国热情,到革命圣地延安的。
刚到延安,与鲁迅发生矛盾并相互攻讦的高长虹,非但没有受到歧视,还受到了很高的礼遇。享受单独的小灶,每天忙不迭地应邀去参加各种文学活动,时不时到诗歌朗诵会上当嘉宾。但性情狂怪的他,禀性难移,竟然拒绝边区政府让他任文协副主任的邀请。一次,在延安掌管文化大权的、曾在上海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之一的周扬,屈尊到驻地请他去延安最高学府鲁迅艺术学院去做报告,他对鲁迅原本就不屑,便大声说:“艺术就是暴动,艺术就是起义!”这让极左的周扬都望尘莫及,只好呆呆地望着高长虹。据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问高长虹想到哪个解放区去。高长虹的回答是,想去美国研究经济!
高长虹的个人悲剧是,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国共两党为夺取政权激烈搏杀的时候,反对政治上的权威,也反对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权威,太不合时宜。
高长虹随着革命进程,由性格的孤傲转化为政治的孤独,是其命运的必然逻辑。20世纪50年代,有人在东北局宣传部的招待所里,看见了这样的高长虹:“一个人坐在面墙的桌子边吃饭,满头白发,不言不语。”(《高长虹,不合时宜的孤独》) ↑返回顶部↑
抗战爆发,高长虹来到延安。这之前作为狂飙社的创办人和精神领袖,高长虹在文学界名噪一时。他的第一本诗集甫一问世,即轰动文坛,众多读者纷纷写信表达他们对诗人的仰慕。其中有后来与鲁迅同居的许广平,有后来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的冰心,还有鲁迅在《两地书》第一集提到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妇女周刊》编辑、作家波微,即作家石评梅。有三个著名女性的仰慕,足见高长虹的名气之大。
名气大,脾气就大。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特给他发了请柬,他却以自己是研究经济的,搞文学创作只是业余爱好为由,拒绝参加。成了受邀请,唯一“因故”未参加的人。
称自己是研究经济的,却偏偏写了一部政治著作,因其观点与斯大林相悖,不能出版,竟声明要与苏俄铁腕人物斯大林辩论。
高长虹与友人能倾心而谈,如发生争议,后来自知错了,他马上承认并改正,绝不文过饰非。但对朋友之外,不能交心者,一律“采取一种不理不睬甚至嫉恨、轻蔑的态度”。
他又是个不会生活的人,有钱即挥霍。他曾到香港、日本、欧洲等地游历,无钱就颠沛流离,有时睡在大街的商店屋檐下,买不起火车票就搭乘煤车赶路。但他可以几天食不果腹,却坚持到图书馆阅读查资料,编字典。他甚至不惧被捕危险,认真阅读列宁著作,研究马列主义辩证法。确如他自己所说,与文学创作相比,他更热衷于研究经济,甚至学习开矿,以图报效国家。他是怀着爱国热情,到革命圣地延安的。
刚到延安,与鲁迅发生矛盾并相互攻讦的高长虹,非但没有受到歧视,还受到了很高的礼遇。享受单独的小灶,每天忙不迭地应邀去参加各种文学活动,时不时到诗歌朗诵会上当嘉宾。但性情狂怪的他,禀性难移,竟然拒绝边区政府让他任文协副主任的邀请。一次,在延安掌管文化大权的、曾在上海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之一的周扬,屈尊到驻地请他去延安最高学府鲁迅艺术学院去做报告,他对鲁迅原本就不屑,便大声说:“艺术就是暴动,艺术就是起义!”这让极左的周扬都望尘莫及,只好呆呆地望着高长虹。据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问高长虹想到哪个解放区去。高长虹的回答是,想去美国研究经济!
高长虹的个人悲剧是,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国共两党为夺取政权激烈搏杀的时候,反对政治上的权威,也反对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权威,太不合时宜。
高长虹随着革命进程,由性格的孤傲转化为政治的孤独,是其命运的必然逻辑。20世纪50年代,有人在东北局宣传部的招待所里,看见了这样的高长虹:“一个人坐在面墙的桌子边吃饭,满头白发,不言不语。”(《高长虹,不合时宜的孤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