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国二十年(1931)(7 / 8)
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将废名解聘了。在他无奈回湖北黄梅避难前,曾在北京雍和宫住了一段时间,史料鲜有提及。
1939年8月11日、18日的《新北京报》副刊,曾两次刊登废名致朱英诞书简,名曰“冯文炳书简”,还加个小按语:“最忠实于自己灵魂的废名先生的作品,多年不见了。这些短简,是他寄给朱英诞先生的。谢谢先生的盛意,他让我们知道冯先生平安,让我们在冷落的文苑里,竟得尝了一滴‘竹青色的苦汁’。”
书简之一,是谈朱英诞的诗集《无题之秋》,准备邀林静希及几位诗友到公园讨论一下。
另几封书简也是写友人聚会、谈诗说禅的。前不久,见收信人朱英诞写的《纪念冯文炳先生(外一篇)——西仓清谈小记》(《新文学史料》)一文,让我们对那时废名的处境有所了解。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我收到废名先生一函,匆匆跑到雍和宫西仓后院去找他;这是一个僻静的禅房,院中只有两棵瘦松。
冯先生说,他们把他解聘了。我以为:“走吧。”冯先生当时颇以为知言。
废名借住的西仓后院,是他的少年时代的同学,行脚僧寂照的住处。寂照曾写信请朱英诞到西仓去清谈。朱到西仓后,朱与废名闲谈。谈到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废名是反对的,他说:“自然,那些圣贤都很好;可是,从文学上说,你以为哪一部书给青年人读最好?”
朱英诞不禁脱口而出:“《聊斋》。”
废名说:“《聊斋》跟我也有点关系。不过,我说最好的一部书是《牡丹亭》。”
朱英诞作诗较早,1928年有《雪中跋涉》,1932年回北平寄籍定居后,诗写得多起来。又有诗集《小园集》问世,由废名作序。林静希的《冬眠曲》、程鹤西的《小草》也由废名作序。
抗战胜利后,废名回北平后作三篇诗评,一为冯至《十四行诗》,一为林静希,一为朱英诞。朱英诞到沙滩北大访废名。彼此重逢,不胜感慨,废名“高兴地拈一粒榛子说,‘好久没有吃到了’,便咬开硬壳,好像还问了记否温飞卿有什么咏抹胸之类的诗词云云”(《怀废名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名一直在大学里任教职,20世纪50年代初从北京大学调至东北大学(现吉林大学),从事古典文学、美学、鲁迅等学术研究,不再搞文学创作了。
嘲讽鲁迅“为一世故老人”——以《狂飙》闻名的高长虹
1930年4月,《未名》半月刊在北平停刊,5月迁至上海的《语丝》周刊也无奈终刊。
《未名》是此前两年的元月,由鲁迅联系几个青年作家创办的《莽原》停刊后又创办的半月刊。《莽原》由莽原社办,《未名》是未名社出版,可视为《语丝》的延伸。
《莽原》周刊于1925年4月在北京创刊,鲁迅主编,附于《京报》发行。鲁迅为《莽原》写的广告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实乃《莽原》的办刊宗旨。但仅办了七个月就休刊,又隔一个月改为半月刊发行。
莽原社较语丝社更为激进,与进步学生运动联系密切,主要成员为高长虹、向培良、尚钺、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等,他们都是从《莽原》步入文坛的。随着革命的深入,这些进步的青年作家,几经分化,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高长虹,深受尼采哲学影响,从莽原社分化出去后,到上海重办《狂飙》周刊,鼓吹“狂飙运动”。狂飙社是五四运动以来最不寻常的文学社团,正如它的主持者高长虹是现代文学中最怪异的作家一样。
高长虹少年成名,1915年,十七岁的他在山西读中学时写讽刺军阀阎锡山支持袁世凯“称帝”的诗《提灯行》。1922年在《小说月报》发表诗歌《红叶》。1924年,他与同乡好友出版《狂飙》杂志,提倡“狂飙运动”。同年到北京,联络向培良、尚钺、黄鹏基等青年作家,是年11月创办《狂飙》周刊,随《国风日报》出版。在《本刊宣言》中宣示:
软弱是不行的,睡着希望是不行的。我们要作强者,打倒障碍或者被障碍压倒……一滴水泉可以作江河之始流,一片树叶之飘动可以兆暴风之将来,微小的起源可以生出伟大的结果,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周刊,便叫作“狂飙”。(《狂飙》第一期)
《狂飙》主张“与现实的黑暗势力作战”的精神,得到鲁迅的认同,他在《两地书·十七》中说:“意见也有一部分和我相合,而似是安那其主义者。”《狂飙》出到第十七期,因《国风日报》易主而被迫停刊。
鲁迅得知,邀高长虹等人到《莽原》参与编辑工作。高长虹以“弦上”为题,在《莽原》上发表多篇较为偏激的批评现代派研究系文人的文章,后结成《心的探险》一书,鲁迅将之编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后来高长虹与郑效洵、高歌等人又创办《弦上》周刊,还是主要批评现代评论派的。高长虹一贯激进,藐视一切权威,信奉尼采的唯我独尊、唯我独醒的哲学观念,在加入《莽原》不久,便因思想分歧及鲁迅的性格问题,与鲁迅闹矛盾。
1926年下半年,因编《莽原》的韦素园没有发表高长虹好友向培良的稿子,便对韦素园不满,并迁怒鲁迅。他在1926年写的《走到出版界·革革革命及其他》(《狂飙》第一期)中,说“鲁迅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同时代的人没有能及得上他的”。但在下一期《狂飙》之《走到出版界·一九二五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一文中,则换了口气,嘲笑鲁迅已“递降而至一不很高明而却奋勇的战士的面目,再递降而为一世故老人的面目”了。文章还以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为例,以见“老人”之难免“倒下”,说:“有当年的康梁,也有今日的康梁;有当年的章太炎,也有今日的章太炎……所谓周氏兄弟者,今日如何,当有以善自处了!”
其实,高长虹批评鲁迅的同时,也批评了鲁迅的死对头陈西滢(陈源)。1926年年底,鲁迅到厦门教书。他在《〈阿Q正传〉的成因》以及1928年6月写作的《〈奔流〉编校后记》等文中自然以更难听的语言回击。
鲁迅在《狂飙》停刊后,以笔名燕生在《语丝》发表《吊与贺》,文中多幸灾乐祸:
不料我刚作了《读狂飙》一文之后,《狂飙》疾终于上海正寝的讣闻随着就送到了。本来《狂飙》的不会长命百岁,是我们早已料到的,但它夭折的这样快,却确乎“出人意表之外”。
细看鲁迅与高长虹两方的交恶及相互嘲弄的文字,似看不出有什么难以调和的恩怨和重大的政治分歧。更多的是文人间的意气用事。鲁迅对同类作家如徐懋庸、沈从文等人滥加挞伐还少吗?
高长虹与鲁迅闹僵,远走上海,复活“狂飙运动”。1926年年底,鲁迅到上海定居前,《狂飙》周刊再度问世。高长虹也迎来创作丰收,《走到出版界》(杂文集)、《献给自己的女儿》(诗集)、《游离》(小说散文合集)等相继问世,可谓春风得意。
纵观高长虹的作品,其思想充其量只是唱唱“与现实的黑暗势力作战”的高调,毕竟只是“虚无的反抗”。左右开弓、四面出击,看似炮火很猛,但多伤及进步的文学营垒。自己便在文坛孤立,几成孤家寡人。
但是,穿越“狂飙运动”的迷雾,认真研究高长虹留下的文学作品,可见他还真是给文学史提供了可资鉴赏和鉴别的诸多经验。 ↑返回顶部↑
1939年8月11日、18日的《新北京报》副刊,曾两次刊登废名致朱英诞书简,名曰“冯文炳书简”,还加个小按语:“最忠实于自己灵魂的废名先生的作品,多年不见了。这些短简,是他寄给朱英诞先生的。谢谢先生的盛意,他让我们知道冯先生平安,让我们在冷落的文苑里,竟得尝了一滴‘竹青色的苦汁’。”
书简之一,是谈朱英诞的诗集《无题之秋》,准备邀林静希及几位诗友到公园讨论一下。
另几封书简也是写友人聚会、谈诗说禅的。前不久,见收信人朱英诞写的《纪念冯文炳先生(外一篇)——西仓清谈小记》(《新文学史料》)一文,让我们对那时废名的处境有所了解。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我收到废名先生一函,匆匆跑到雍和宫西仓后院去找他;这是一个僻静的禅房,院中只有两棵瘦松。
冯先生说,他们把他解聘了。我以为:“走吧。”冯先生当时颇以为知言。
废名借住的西仓后院,是他的少年时代的同学,行脚僧寂照的住处。寂照曾写信请朱英诞到西仓去清谈。朱到西仓后,朱与废名闲谈。谈到英雄美人、才子佳人,废名是反对的,他说:“自然,那些圣贤都很好;可是,从文学上说,你以为哪一部书给青年人读最好?”
朱英诞不禁脱口而出:“《聊斋》。”
废名说:“《聊斋》跟我也有点关系。不过,我说最好的一部书是《牡丹亭》。”
朱英诞作诗较早,1928年有《雪中跋涉》,1932年回北平寄籍定居后,诗写得多起来。又有诗集《小园集》问世,由废名作序。林静希的《冬眠曲》、程鹤西的《小草》也由废名作序。
抗战胜利后,废名回北平后作三篇诗评,一为冯至《十四行诗》,一为林静希,一为朱英诞。朱英诞到沙滩北大访废名。彼此重逢,不胜感慨,废名“高兴地拈一粒榛子说,‘好久没有吃到了’,便咬开硬壳,好像还问了记否温飞卿有什么咏抹胸之类的诗词云云”(《怀废名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名一直在大学里任教职,20世纪50年代初从北京大学调至东北大学(现吉林大学),从事古典文学、美学、鲁迅等学术研究,不再搞文学创作了。
嘲讽鲁迅“为一世故老人”——以《狂飙》闻名的高长虹
1930年4月,《未名》半月刊在北平停刊,5月迁至上海的《语丝》周刊也无奈终刊。
《未名》是此前两年的元月,由鲁迅联系几个青年作家创办的《莽原》停刊后又创办的半月刊。《莽原》由莽原社办,《未名》是未名社出版,可视为《语丝》的延伸。
《莽原》周刊于1925年4月在北京创刊,鲁迅主编,附于《京报》发行。鲁迅为《莽原》写的广告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实乃《莽原》的办刊宗旨。但仅办了七个月就休刊,又隔一个月改为半月刊发行。
莽原社较语丝社更为激进,与进步学生运动联系密切,主要成员为高长虹、向培良、尚钺、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等,他们都是从《莽原》步入文坛的。随着革命的深入,这些进步的青年作家,几经分化,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高长虹,深受尼采哲学影响,从莽原社分化出去后,到上海重办《狂飙》周刊,鼓吹“狂飙运动”。狂飙社是五四运动以来最不寻常的文学社团,正如它的主持者高长虹是现代文学中最怪异的作家一样。
高长虹少年成名,1915年,十七岁的他在山西读中学时写讽刺军阀阎锡山支持袁世凯“称帝”的诗《提灯行》。1922年在《小说月报》发表诗歌《红叶》。1924年,他与同乡好友出版《狂飙》杂志,提倡“狂飙运动”。同年到北京,联络向培良、尚钺、黄鹏基等青年作家,是年11月创办《狂飙》周刊,随《国风日报》出版。在《本刊宣言》中宣示:
软弱是不行的,睡着希望是不行的。我们要作强者,打倒障碍或者被障碍压倒……一滴水泉可以作江河之始流,一片树叶之飘动可以兆暴风之将来,微小的起源可以生出伟大的结果,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周刊,便叫作“狂飙”。(《狂飙》第一期)
《狂飙》主张“与现实的黑暗势力作战”的精神,得到鲁迅的认同,他在《两地书·十七》中说:“意见也有一部分和我相合,而似是安那其主义者。”《狂飙》出到第十七期,因《国风日报》易主而被迫停刊。
鲁迅得知,邀高长虹等人到《莽原》参与编辑工作。高长虹以“弦上”为题,在《莽原》上发表多篇较为偏激的批评现代派研究系文人的文章,后结成《心的探险》一书,鲁迅将之编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后来高长虹与郑效洵、高歌等人又创办《弦上》周刊,还是主要批评现代评论派的。高长虹一贯激进,藐视一切权威,信奉尼采的唯我独尊、唯我独醒的哲学观念,在加入《莽原》不久,便因思想分歧及鲁迅的性格问题,与鲁迅闹矛盾。
1926年下半年,因编《莽原》的韦素园没有发表高长虹好友向培良的稿子,便对韦素园不满,并迁怒鲁迅。他在1926年写的《走到出版界·革革革命及其他》(《狂飙》第一期)中,说“鲁迅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同时代的人没有能及得上他的”。但在下一期《狂飙》之《走到出版界·一九二五北京出版界形势指掌图》一文中,则换了口气,嘲笑鲁迅已“递降而至一不很高明而却奋勇的战士的面目,再递降而为一世故老人的面目”了。文章还以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为例,以见“老人”之难免“倒下”,说:“有当年的康梁,也有今日的康梁;有当年的章太炎,也有今日的章太炎……所谓周氏兄弟者,今日如何,当有以善自处了!”
其实,高长虹批评鲁迅的同时,也批评了鲁迅的死对头陈西滢(陈源)。1926年年底,鲁迅到厦门教书。他在《〈阿Q正传〉的成因》以及1928年6月写作的《〈奔流〉编校后记》等文中自然以更难听的语言回击。
鲁迅在《狂飙》停刊后,以笔名燕生在《语丝》发表《吊与贺》,文中多幸灾乐祸:
不料我刚作了《读狂飙》一文之后,《狂飙》疾终于上海正寝的讣闻随着就送到了。本来《狂飙》的不会长命百岁,是我们早已料到的,但它夭折的这样快,却确乎“出人意表之外”。
细看鲁迅与高长虹两方的交恶及相互嘲弄的文字,似看不出有什么难以调和的恩怨和重大的政治分歧。更多的是文人间的意气用事。鲁迅对同类作家如徐懋庸、沈从文等人滥加挞伐还少吗?
高长虹与鲁迅闹僵,远走上海,复活“狂飙运动”。1926年年底,鲁迅到上海定居前,《狂飙》周刊再度问世。高长虹也迎来创作丰收,《走到出版界》(杂文集)、《献给自己的女儿》(诗集)、《游离》(小说散文合集)等相继问世,可谓春风得意。
纵观高长虹的作品,其思想充其量只是唱唱“与现实的黑暗势力作战”的高调,毕竟只是“虚无的反抗”。左右开弓、四面出击,看似炮火很猛,但多伤及进步的文学营垒。自己便在文坛孤立,几成孤家寡人。
但是,穿越“狂飙运动”的迷雾,认真研究高长虹留下的文学作品,可见他还真是给文学史提供了可资鉴赏和鉴别的诸多经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