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晚霞真好啊(2 / 3)
而这两项,纯粹就是杜撰,凭空捏造。
还有更让他惊讶的,馆藏文物实物跟报表不符,登记表中有的十二件珍贵文物,登记表中忽而有忽而又没了。就是说,有的表格中有,有的表格中却没。邓一川到馆里实际看过,十二件中,不见实物的有五件,这是典型的舞弊。实物到底去了哪呢?邓一川也没查到送到外地展览什么的。莫非这些宝贝早已被人拿走?
拿走为什么又要在表格上出现?
还有七件,东西倒是在,但依邓一川不太专业的眼光,还是一眼就发现了问题,都是仿造品,也就是赝品。
这个瞒不了邓一川,邓一川老家龟山,就是当年出土文物最多的。普天成最为珍爱的那尊陶,就出土在龟山。据考证,是龟山董家官窑烧制的稀罕物。
伴随着文物走私,龟山后来出现一个地下产业,就是文物复制产业。老家有一批匠人,专做这活儿。邓一川去过现场,真是火得不行。
他家村子里就有一家,师傅还是他一个亲戚,早年当民办老师,后来没转正,玩起了这个。一玩还玩出了名堂,成了周边很有名气的“大师”。
现在这个产业已经不是地下,而是公开化了,甚至地方政府开始扶持,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产业来抓。这样就让文物造假活跃起来。邓一川这位亲戚,一时成了名人,各地慕名前来找他的人,或老板或文物贩子,骆驿不绝。
陈原还没出事前,此人专程赶到吉东,要请邓一川喝酒。
邓一川有个习惯,只要是老家来的,必须见,而且他自己作东,不让对方花一分钱。
那天邓一川也是在燕子楼请这位“大师”的,按辈分,邓一川管此人叫“七叔”。叔侄俩喝了半斤过点白酒,“七叔”话多起来,说话的神态也带了几分神秘。后来他拿出一件宝贝,让邓一川鉴赏。
邓一川不懂文物,也懒得懂。他一向坚持,人不能懂太多,但凡想懂太多的人,最终啥也懂不了。
所以他虽涉猎的多,但真正用心的,不多,就一件事:当好秘书。
那天“七叔”借着酒劲,跟他讲了很多,邓一川也是第一次知道,这行里学问还真不少。最后“七叔”说,这件“宝贝”是专门拿来送给市长的。“七叔”还说,他早闻市里领导都好这个,特意挑了一件,孝敬给市长。
对,“七叔”那天用了孝敬这个词。邓一川听着着实别扭,但一听“七叔”说的那么自然,就知道,这类话”七叔“常说。
这年头,每个人都是戏精。邓一川知道”七叔“送这个的目的,无非就是能让陈原记住,龟山县有他这么一个人物,是”大师“。他想借市长的嘴来宣传自己。
邓一川当然不会把”宝贝“送给陈原。虽然他辨别不出真伪,但有一点他非常清醒,那就是真正的”宝贝“,不可能这么轻易送给人。
好东西都是要派上大用场的。
因了这位”七叔“,邓一川对吉东的文物,以及文物市场,就多了一层了解。没想到这些东西,现在派上了用场。
但这些问题他真能讲出来吗?
而且,伊浅秋真的是想听到这些问题?
不可能的。
官场很多事,是非常玄妙的。有时候领导追着你问真相,其实不是想知道真相,而是要你告诉它没有真相。
领导真有那么傻,你能一眼看出的问题,领导会看不出?
邓一川记起一样事,是在当秘书不久,大约两个多月吧。陈原带他去吉东县调研“三农”问题。吉东走了两天看了两天,听了几场汇报,也收了一堆的汇报材料。邓一川晚上没事干,就将吉东汇报材料翻来复去地看,看着看着,发现问题了。
先是数字对不上号,扶贫对象数字有大有小,几份材料出入非常厉害。接着是扶贫款的发放,同样有大有小。甚至出现前一份材料发放数字大,到了后期材料,数字竟然变小了。再回想起现场看的,听的,这里面问题就更多了。
第二天吃早饭时,没加思考就把晚上看的想的告诉了陈原,他以为这是替市长操心呢,怕市长被下面骗。没想陈原听着听着,突地扔下筷子,声音很重,把另一桌上吃早餐的农业口几位领导都吓着了。
陈原没吃完就走了出去,邓一川以为这下吉东县长有好果子吃了,陈原肯定会重新召集会议,问个明白。
谁知接下来的调研,陈原只字不提数字的事,好像这事他压根不知道。直到调研结束,邓一川期待的事都没有发生。吉东三农工作非但没挨批,反而在离开时的总结会上,得到了陈原一通表扬。
这事像个疙瘩,一直搁在邓一川心里,无法解开。直等又跟了陈原半年,邓一川自己才悟了过来。很多事你是不能说明白的,官场需要打一些哑谜。领导需要,下面也需要,工作同样需要。 ↑返回顶部↑
还有更让他惊讶的,馆藏文物实物跟报表不符,登记表中有的十二件珍贵文物,登记表中忽而有忽而又没了。就是说,有的表格中有,有的表格中却没。邓一川到馆里实际看过,十二件中,不见实物的有五件,这是典型的舞弊。实物到底去了哪呢?邓一川也没查到送到外地展览什么的。莫非这些宝贝早已被人拿走?
拿走为什么又要在表格上出现?
还有七件,东西倒是在,但依邓一川不太专业的眼光,还是一眼就发现了问题,都是仿造品,也就是赝品。
这个瞒不了邓一川,邓一川老家龟山,就是当年出土文物最多的。普天成最为珍爱的那尊陶,就出土在龟山。据考证,是龟山董家官窑烧制的稀罕物。
伴随着文物走私,龟山后来出现一个地下产业,就是文物复制产业。老家有一批匠人,专做这活儿。邓一川去过现场,真是火得不行。
他家村子里就有一家,师傅还是他一个亲戚,早年当民办老师,后来没转正,玩起了这个。一玩还玩出了名堂,成了周边很有名气的“大师”。
现在这个产业已经不是地下,而是公开化了,甚至地方政府开始扶持,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产业来抓。这样就让文物造假活跃起来。邓一川这位亲戚,一时成了名人,各地慕名前来找他的人,或老板或文物贩子,骆驿不绝。
陈原还没出事前,此人专程赶到吉东,要请邓一川喝酒。
邓一川有个习惯,只要是老家来的,必须见,而且他自己作东,不让对方花一分钱。
那天邓一川也是在燕子楼请这位“大师”的,按辈分,邓一川管此人叫“七叔”。叔侄俩喝了半斤过点白酒,“七叔”话多起来,说话的神态也带了几分神秘。后来他拿出一件宝贝,让邓一川鉴赏。
邓一川不懂文物,也懒得懂。他一向坚持,人不能懂太多,但凡想懂太多的人,最终啥也懂不了。
所以他虽涉猎的多,但真正用心的,不多,就一件事:当好秘书。
那天“七叔”借着酒劲,跟他讲了很多,邓一川也是第一次知道,这行里学问还真不少。最后“七叔”说,这件“宝贝”是专门拿来送给市长的。“七叔”还说,他早闻市里领导都好这个,特意挑了一件,孝敬给市长。
对,“七叔”那天用了孝敬这个词。邓一川听着着实别扭,但一听“七叔”说的那么自然,就知道,这类话”七叔“常说。
这年头,每个人都是戏精。邓一川知道”七叔“送这个的目的,无非就是能让陈原记住,龟山县有他这么一个人物,是”大师“。他想借市长的嘴来宣传自己。
邓一川当然不会把”宝贝“送给陈原。虽然他辨别不出真伪,但有一点他非常清醒,那就是真正的”宝贝“,不可能这么轻易送给人。
好东西都是要派上大用场的。
因了这位”七叔“,邓一川对吉东的文物,以及文物市场,就多了一层了解。没想到这些东西,现在派上了用场。
但这些问题他真能讲出来吗?
而且,伊浅秋真的是想听到这些问题?
不可能的。
官场很多事,是非常玄妙的。有时候领导追着你问真相,其实不是想知道真相,而是要你告诉它没有真相。
领导真有那么傻,你能一眼看出的问题,领导会看不出?
邓一川记起一样事,是在当秘书不久,大约两个多月吧。陈原带他去吉东县调研“三农”问题。吉东走了两天看了两天,听了几场汇报,也收了一堆的汇报材料。邓一川晚上没事干,就将吉东汇报材料翻来复去地看,看着看着,发现问题了。
先是数字对不上号,扶贫对象数字有大有小,几份材料出入非常厉害。接着是扶贫款的发放,同样有大有小。甚至出现前一份材料发放数字大,到了后期材料,数字竟然变小了。再回想起现场看的,听的,这里面问题就更多了。
第二天吃早饭时,没加思考就把晚上看的想的告诉了陈原,他以为这是替市长操心呢,怕市长被下面骗。没想陈原听着听着,突地扔下筷子,声音很重,把另一桌上吃早餐的农业口几位领导都吓着了。
陈原没吃完就走了出去,邓一川以为这下吉东县长有好果子吃了,陈原肯定会重新召集会议,问个明白。
谁知接下来的调研,陈原只字不提数字的事,好像这事他压根不知道。直到调研结束,邓一川期待的事都没有发生。吉东三农工作非但没挨批,反而在离开时的总结会上,得到了陈原一通表扬。
这事像个疙瘩,一直搁在邓一川心里,无法解开。直等又跟了陈原半年,邓一川自己才悟了过来。很多事你是不能说明白的,官场需要打一些哑谜。领导需要,下面也需要,工作同样需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