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哪里都要钱(第四更)(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青山来白漳很多事是必须要陈从水和甄兆明相陪的,有些事情,却是要单独去办的。下午从交通厅出来,他便安排他两个返回燃翼,自己还要在白漳呆两天,剩下的事情,那就需要自己去办了。
  中午王青山请了赵世豪,她这个白漳人,自然也要尽一下地主之谊。虽然她跟王青山关系好,可面子上的事该做的还是要做足的,况且她还有别的想法,她想再介绍几个人给王青山认识认识。
  其实人的感情就在于此,别人敬你一尺,你就要敬别人一丈,这样下去关系才能持久。特别是在官场,人与人之间交的不是公事,而是个人感情。当然,如果在一个地方从政,这种关系很难把握,特别是一个单位的人,很难说谁跟谁是知己,但凡牵涉到一点利益,那么友情就会毫不客气的给利益让路,可如果不在一个部门,甚至不在一个地域,个人感情维持起来相对就容易得多。
  赵世豪在省里,王青山在县里,他们之间就很少涉及到利益矛盾,却又有利益共享。所以,两个人才能走的这么近,办事这么顺利。
  赵世豪晚上约了王青山,而且还约了省里几个部门的实权人物,这几个人对王青山非常重要,县里虽然跟省里基本上无法直接对话,但很多县还是越过了市一级,直接跑到省里走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少走弯路,王青山能跟省里这些领导们搞好关系,就是占了他私人关系的光,赵世豪很明白这一点,所以介绍给王青山认识几个人,要比她请他吃顿饭重要得多。
  王青山自然会赴约,而且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推一推也要参加晚上这个场合。在他看来,赵世豪帮自己的并非只是她有权掌握的那些事,能从她这里跟其他部门的领导牵上头,可要比一条高速公路实惠的多了。
  跟上次请交通厅的那帮人的气氛一样,王青山使出了浑身解数,把几个部门的实权人物都哄得眉开眼笑。他现在是县长了,县里那一摊子事几乎都是他来解决的,上面的关系多,事情办起来自然要顺利,所以就算是喝酒喝到不省人事,他觉得也值了。
  第二天,王青山便开始跑农业厅了。
  燃翼是个穷县,要想搞好经济,无非有两条路可以走,工业和农业。工业最重要的就是招商引资,可“大招商,大发展”的口号喊了几年,效果却基本上看不出来。
  为些,县里也费了很大劲,拿出很大的优惠政策支持招商,可就是因为燃翼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客商往往跟燃翼擦肩而过。即便有过来考察的,也因为基础建设跟不上,选择了其他地方去投资。
  王青山在随江的时候就干过招商工作,自然明白建设基础设施和必要性,但他更知道建议基础设施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招商引资这条路至今也没走出个花来,几任县委书记都做不到的事,他王青山一个县长就算是三头六臂,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什么效果。
  当然,如果存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起来也要容易的多。但燃翼的矿产资源非常贫乏,煤炭和石油资源那是一点都没有,虽然山比较多,可稀有矿产也并不丰富,根本就没有可开采的可能性。即便多少有点铁矿,也因为储量达不到要求,没有人会冒这个险,投资来开采,其他的矿产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了,偷采这种事情,不说也罢。
  既然这工业这条路目前走不通,那么只有在农业上下功夫。
  当初孟紫萱来燃翼投资,就是看中了燃翼的农业还有点可开发的余地。但王青山也明白,在燃翼,虽然农业可以开发,但这并不代表着燃翼的农业就多么先进,很多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
  第一个,就是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区畜牧业、林果业、特色产业在大农业和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过低;南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尤其是传统农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第二呢,则是农民的传统农业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根深蒂固,习惯于小而全、多而杂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较低。
  第三一个,就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服务机制僵化,科技服务水平不高,良种程度、单产水平还明显低于周边县市,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困难;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缺乏能够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有些产业还没有龙头企业带动。
  第五,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管养滞后,农业抗风险机制不健全,致使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盲目性、短期性、脆弱性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这些问题,王青山曾经重点研究过,解决的方案虽然有,但却都离不开一个字——钱。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了县长,王青山才知道县财政有多么紧张。县财政欠了一屁股债,这说起来很正常,全市甚至全省,没几个县财政是充足的,不管是贷款,还是集资,还是各部门先行垫付,欠账那是再正常不过的。可在燃翼,欠着钱还要搞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在农业上做文章,那这就有难度了。
  王青山在省农业厅呆了一个上午,虽然农业厅的领导对王青山也是照顾有加,答应在一些方面给与最大的支持,但这些支持无非就是杯水车薪。基础设施上不去,就算是上头给再大的支持,那也用不上,甚至是没用,所以下午王青山便又跑了一趟农科院和省农业大学。
  解决农业问题,在技术上下功夫才是硬道理。省农科院虽然答应可以安排几个专家去县里送技术,送科技,但王青山盘算了一下,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而省农业大学有老师和学生下乡进行‘三支一扶’,虽然花费不大,可毕竟还是需要往外掏一部分的。
  干什么都要钱呐!
  王青山很为难,在农业上下功夫是燃翼的唯一出路,可不管是走那条路去发展农业,前期的投资肯定是避免不了。如何在没有钱的情况下把这些事情都解决掉,成了摆在王青山眼前的一个大难题。
  这个难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而且也并非是王青山跑几趟农业厅就会有效果的。引来了一个孟紫萱,王青山并不为之骄傲,他要的是把全县的农业搞活,让全县老百姓在农业上有事情做,有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单单靠一个孟紫萱是达不到的,但目前的困难摆在王青山眼前,而他一时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这成了他上任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瓶颈。
  王青山想了想,这事还是文火慢炖,操之过急搞不好要起反作用的。
  当晚,王青山决定去龙贤齐家里去一趟。虽说过年去他家走过亲戚,但在私人关系和工作关系上,王青山还是比较注重后者。
  自己提拔为县长,虽然自己不知道是不是龙贤齐给用的力,但凭着他的直觉,自己这次被提拔,龙贤齐肯定是出过声的。要不然的话,怎么可能会那么顺利?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