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国二十四年(1935)(6 / 14)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诗集《死水》与诗集《红烛》的差异,使诗集中多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如《天安门》,写的是三一八惨案;《荒村》写的是军阀统治下农民的悲苦境遇;《罪过》写的是凋敝的城市里小商小贩的艰苦日子;《飞毛腿》写骆驼祥子们为生存而苦奔的惨状。诗中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构成一幅控诉黑暗社会生活的悲惨画图。而《死水》一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彻底绝望,“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又企盼社会发生变革,“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集《死水》有不少抒发个人情怀的诗篇。如有对爱情的絮语,有对亲情的咏叹。《大鼓师》呈现了人生的沧桑感,“我”漂泊世界,唱歌无数,待要为自己妻子唱时,“歌儿早已化作泪儿流了”。《忘掉她》是悼念早夭女儿的悲歌,“忘掉她,像春风里一出梦,像梦里一声钟”,其幽远、缥缈的诗句里,却蕴藏着永远的伤痛。《死水》已拂去了《红烛》的浪漫轻柔的气息,承载了太多岁月的印痕。
从《红烛》到《死水》,闻一多的诗歌艺术有了发展。在诗的形象、意境和想象力方面,依如《红烛》,但在诗歌形式的锻造方面,已与《红烛》有明显不同。《死水》大多数诗篇是按他提出的“三美”要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创作的格律诗。在这一点上,闻一多与徐志摩提出的“把神韵化进形式去……又得把形式表现出来”的主张有些相似。闻一多认为新诗格律是“表现的利器”,并提出“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诗的格律》)。这一理论是否正确,不是此处讨论的,但从闻一多因一些诗评家说其诗“长于技巧”而勃然大怒,不惜与友人翻脸来看,他对所谓新诗格律化的标榜,是经不起推敲,不合逻辑的。
在诗集《死水》之后,闻一多在徐志摩的坚请下作四十九行《奇迹》一诗,此后再无新诗发表。经多年从事学术研究之后,他终于明白“我是在新诗之中,又在新诗之外”,乃是他对新诗研究最具真知灼见的精辟阐述。
诗家们在研究闻一多诗歌创作及其诗论,特别是评价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建树上,过高地推崇闻一多的贡献。殊不知,在提倡“现代格律诗”方面,俞平伯、徐志摩、戴望舒诸人,都做出了贡献,非独闻一多。而他们之后,格律诗衰落,除因后继者缺乏生活的内涵,或拙于学养及艺术素养外,“现代格律诗”缺乏理论支撑是不争的事实。五十多年后,何其芳力图重振“现代格律诗”,收效甚微。何也?所谓“现代格律诗”是个伪命题,因为它违背了诗的艺术发展规律。
闻一多在诗的形象、意境和想象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篇,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有鲜明艺术个性的诗人,在新诗格律化的探索方面,也是一位探路者。
“一生为故国招魂”
——钱穆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1935年,钱穆三十多万字的《先秦诸子系年》一书出版,引起学术界极大轰动,被学术界视为中国史学界“划时代的巨著”,誉之为“释古派”的扛鼎之作。
陈寅恪对《先秦诸子系年》也极为赞赏,多在不同场合称赞其书“极精湛”,“心得极多,至可佩服”,常将之与王国维的著作相提并论,云“自王静安后未见此等著作”,可谓推崇备至。
《先秦诸子系年》在莘莘学子间,影响也很大。在钱穆曾任教的燕京大学和正在任教的北京大学反响热烈,皆称该书的自序,就足以让读北大、燕大的史学研究生细读几天。更有人说,该书任意十行文字都可以让“世界上随便哪一个有地位的研究汉学专家,把眼镜戴上了又摘下,摘下又戴上,既惊炫于他的渊博,又赞吁他的精密”。
顾颉刚读了《先秦诸子系年》后,合卷叹曰:“作得非常精练,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
《先秦诸子系年》的出版与钱穆进北平,与顾颉刚有关。1929年春,从广州中山大学回北京途中,时已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并编辑《燕京学报》的顾颉刚,在故乡苏州稍作停留。他在家乡友人的陪同下,到苏州中学拜访了在校任教师的钱穆。在其办公桌上,发现了钱穆写的《先秦诸子系年》书稿,翻阅一下,很感兴趣,遂借到家里认真阅读。几天以后,顾颉刚行期在即,钱穆至顾家回访。其时,顾颉刚已读完《先秦诸子系年》书稿,便兴奋地对钱穆说:“你的《先秦诸子系年》只是匆匆翻阅。我看你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应该去大学中教历史。”并表示可以推荐他去中山大学任教,同时邀钱穆给《燕京学报》写稿。
顾颉刚回京不久,中山大学便在其推荐下,致电钱穆,聘他到该校任教。因故钱穆未能成行。
就在这一年,钱穆刊印《刘向歆父子年谱》,开辟了一条以史治经的新路径。胡适盛赞道:“钱谱为一大著作,见解与体例都好。”天津《大公报》也称之为“学术界上的大快事”。
钱穆乃自学成才,却不迷信权威。当时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被学术界视为权威。应顾颉刚之约,钱穆将《刘向歆父子年谱》投给《燕京学报》。寄稿之前,钱穆有过犹豫,他知道,顾颉刚是康有为学术观点的拥护者。而自己的文章正是证明康氏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最后,他相信顾颉刚会出于公心,尊重学术研究之精神。果然,顾颉刚将《刘向歆父子年谱》发表在《燕京学报》,并以此文为由,将钱穆推荐给燕京大学任教。钱穆感慨系之,曰:顾颉刚“此等胸怀,万为余特所欣赏”。
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甫一发表,影响甚大,推翻刘歆遍造群经说,在经学史上另辟以史治经的新径,对经学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罗义俊说,从此“北平各大学经学史及经学通论课,原俱主康说,亦即在秋后停开,开大学教学史之先例”。
不久,顾颉刚又向燕京大学推荐钱穆。1930年,钱穆应聘到燕京大学任讲师。
一天,校长司徒雷登在家设宴,邀燕京大学教师赴宴,钱穆也受邀。司徒雷登在酒桌上问大家对燕大的印象如何,钱穆直率而言:原本以为燕京大学是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大学,心中特别向往,我来燕大一看,才发现实际并非如此。一入校门就见‘M’楼、‘S’楼,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中国化’吗?我希望把燕大各建筑都改为中国名”。
钱穆这番话,乃是第三话题。大家听罢,相视一笑,无人应和。但司徒雷登校长听进去并记住了。不久,燕大为此专门召开校务会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其他建筑也一律改为中国名称。燕大校园有一湖,风景秀美。为给它取名,教授们纷纷献名,皆不能入选,于是钱穆以“未名湖”称之,此名沿用至今。钱穆直言“中国化”,用心良苦;司徒雷登从善如流,令人钦佩。
钱穆在1931年秋,转到北京大学任教,在历史系开设“中国上古史”课程。与胡适的欣赏和力邀有很大关系。另一原因,乃是钱穆认为燕京大学西化倾向严重,虽经他向司徒雷登校长表示不满,有些改进,但仍觉积习难改。燕京大学一般都用英文发布告通知,连收水电费等项也不例外。钱穆曾为此一年不交水电费,以示不满。校方派人来询问,钱穆曰:“我是学校聘来的国文教师,没必要看英文。”虽将水电费交了,但对这种严重西化教育的现象,一直心有不满。
对燕大西化不满,并未影响钱穆的教学工作。据当时就读的学生李素回忆,他的教学非常受学生欢迎,成为燕大一景。李素这样介绍宾四(钱穆字宾四)先生的教学:
采用旧式教授法,最高兴讲书,往往庄谐并作,精彩百出,时有妙语,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宾师是恂恂儒者,步履安详,四平八稳,从容自在,跟他终年穿着的宽袍博袖出奇地相称。他脸色红润,精神奕奕,在课堂里讲起书来,总是兴致勃勃的,声调柔和,态度闲适,左手执书本,右手握粉笔,一边讲,一边从讲台的这端踱到那端,周而复始。
他讲到得意处突然止步,含笑而对众徒,眼光四射,仿佛有飞星闪烁,音符跳跃。那神情似乎显示他期待诸生加入他所了解的境界,分享他的悦乐。他……和蔼可亲。谈吐风趣,颇具幽默感,常有轻松的妙语、警语,使听众不禁失声大笑。所以宾师上课时总是气氛热烈,兴味盎然,没有人会打瞌睡的。 ↑返回顶部↑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诗集《死水》与诗集《红烛》的差异,使诗集中多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如《天安门》,写的是三一八惨案;《荒村》写的是军阀统治下农民的悲苦境遇;《罪过》写的是凋敝的城市里小商小贩的艰苦日子;《飞毛腿》写骆驼祥子们为生存而苦奔的惨状。诗中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构成一幅控诉黑暗社会生活的悲惨画图。而《死水》一诗,既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彻底绝望,“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又企盼社会发生变革,“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集《死水》有不少抒发个人情怀的诗篇。如有对爱情的絮语,有对亲情的咏叹。《大鼓师》呈现了人生的沧桑感,“我”漂泊世界,唱歌无数,待要为自己妻子唱时,“歌儿早已化作泪儿流了”。《忘掉她》是悼念早夭女儿的悲歌,“忘掉她,像春风里一出梦,像梦里一声钟”,其幽远、缥缈的诗句里,却蕴藏着永远的伤痛。《死水》已拂去了《红烛》的浪漫轻柔的气息,承载了太多岁月的印痕。
从《红烛》到《死水》,闻一多的诗歌艺术有了发展。在诗的形象、意境和想象力方面,依如《红烛》,但在诗歌形式的锻造方面,已与《红烛》有明显不同。《死水》大多数诗篇是按他提出的“三美”要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创作的格律诗。在这一点上,闻一多与徐志摩提出的“把神韵化进形式去……又得把形式表现出来”的主张有些相似。闻一多认为新诗格律是“表现的利器”,并提出“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诗的格律》)。这一理论是否正确,不是此处讨论的,但从闻一多因一些诗评家说其诗“长于技巧”而勃然大怒,不惜与友人翻脸来看,他对所谓新诗格律化的标榜,是经不起推敲,不合逻辑的。
在诗集《死水》之后,闻一多在徐志摩的坚请下作四十九行《奇迹》一诗,此后再无新诗发表。经多年从事学术研究之后,他终于明白“我是在新诗之中,又在新诗之外”,乃是他对新诗研究最具真知灼见的精辟阐述。
诗家们在研究闻一多诗歌创作及其诗论,特别是评价中国现代格律诗的建树上,过高地推崇闻一多的贡献。殊不知,在提倡“现代格律诗”方面,俞平伯、徐志摩、戴望舒诸人,都做出了贡献,非独闻一多。而他们之后,格律诗衰落,除因后继者缺乏生活的内涵,或拙于学养及艺术素养外,“现代格律诗”缺乏理论支撑是不争的事实。五十多年后,何其芳力图重振“现代格律诗”,收效甚微。何也?所谓“现代格律诗”是个伪命题,因为它违背了诗的艺术发展规律。
闻一多在诗的形象、意境和想象上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篇,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有鲜明艺术个性的诗人,在新诗格律化的探索方面,也是一位探路者。
“一生为故国招魂”
——钱穆把东方的智慧带出了樊笼,来充实自由世界
1935年,钱穆三十多万字的《先秦诸子系年》一书出版,引起学术界极大轰动,被学术界视为中国史学界“划时代的巨著”,誉之为“释古派”的扛鼎之作。
陈寅恪对《先秦诸子系年》也极为赞赏,多在不同场合称赞其书“极精湛”,“心得极多,至可佩服”,常将之与王国维的著作相提并论,云“自王静安后未见此等著作”,可谓推崇备至。
《先秦诸子系年》在莘莘学子间,影响也很大。在钱穆曾任教的燕京大学和正在任教的北京大学反响热烈,皆称该书的自序,就足以让读北大、燕大的史学研究生细读几天。更有人说,该书任意十行文字都可以让“世界上随便哪一个有地位的研究汉学专家,把眼镜戴上了又摘下,摘下又戴上,既惊炫于他的渊博,又赞吁他的精密”。
顾颉刚读了《先秦诸子系年》后,合卷叹曰:“作得非常精练,民国以来战国史之第一部著作也。”
《先秦诸子系年》的出版与钱穆进北平,与顾颉刚有关。1929年春,从广州中山大学回北京途中,时已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并编辑《燕京学报》的顾颉刚,在故乡苏州稍作停留。他在家乡友人的陪同下,到苏州中学拜访了在校任教师的钱穆。在其办公桌上,发现了钱穆写的《先秦诸子系年》书稿,翻阅一下,很感兴趣,遂借到家里认真阅读。几天以后,顾颉刚行期在即,钱穆至顾家回访。其时,顾颉刚已读完《先秦诸子系年》书稿,便兴奋地对钱穆说:“你的《先秦诸子系年》只是匆匆翻阅。我看你不宜长在中学中教国文,应该去大学中教历史。”并表示可以推荐他去中山大学任教,同时邀钱穆给《燕京学报》写稿。
顾颉刚回京不久,中山大学便在其推荐下,致电钱穆,聘他到该校任教。因故钱穆未能成行。
就在这一年,钱穆刊印《刘向歆父子年谱》,开辟了一条以史治经的新路径。胡适盛赞道:“钱谱为一大著作,见解与体例都好。”天津《大公报》也称之为“学术界上的大快事”。
钱穆乃自学成才,却不迷信权威。当时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被学术界视为权威。应顾颉刚之约,钱穆将《刘向歆父子年谱》投给《燕京学报》。寄稿之前,钱穆有过犹豫,他知道,顾颉刚是康有为学术观点的拥护者。而自己的文章正是证明康氏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最后,他相信顾颉刚会出于公心,尊重学术研究之精神。果然,顾颉刚将《刘向歆父子年谱》发表在《燕京学报》,并以此文为由,将钱穆推荐给燕京大学任教。钱穆感慨系之,曰:顾颉刚“此等胸怀,万为余特所欣赏”。
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甫一发表,影响甚大,推翻刘歆遍造群经说,在经学史上另辟以史治经的新径,对经学史研究具有划时代的贡献。罗义俊说,从此“北平各大学经学史及经学通论课,原俱主康说,亦即在秋后停开,开大学教学史之先例”。
不久,顾颉刚又向燕京大学推荐钱穆。1930年,钱穆应聘到燕京大学任讲师。
一天,校长司徒雷登在家设宴,邀燕京大学教师赴宴,钱穆也受邀。司徒雷登在酒桌上问大家对燕大的印象如何,钱穆直率而言:原本以为燕京大学是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大学,心中特别向往,我来燕大一看,才发现实际并非如此。一入校门就见‘M’楼、‘S’楼,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中国化’吗?我希望把燕大各建筑都改为中国名”。
钱穆这番话,乃是第三话题。大家听罢,相视一笑,无人应和。但司徒雷登校长听进去并记住了。不久,燕大为此专门召开校务会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其他建筑也一律改为中国名称。燕大校园有一湖,风景秀美。为给它取名,教授们纷纷献名,皆不能入选,于是钱穆以“未名湖”称之,此名沿用至今。钱穆直言“中国化”,用心良苦;司徒雷登从善如流,令人钦佩。
钱穆在1931年秋,转到北京大学任教,在历史系开设“中国上古史”课程。与胡适的欣赏和力邀有很大关系。另一原因,乃是钱穆认为燕京大学西化倾向严重,虽经他向司徒雷登校长表示不满,有些改进,但仍觉积习难改。燕京大学一般都用英文发布告通知,连收水电费等项也不例外。钱穆曾为此一年不交水电费,以示不满。校方派人来询问,钱穆曰:“我是学校聘来的国文教师,没必要看英文。”虽将水电费交了,但对这种严重西化教育的现象,一直心有不满。
对燕大西化不满,并未影响钱穆的教学工作。据当时就读的学生李素回忆,他的教学非常受学生欢迎,成为燕大一景。李素这样介绍宾四(钱穆字宾四)先生的教学:
采用旧式教授法,最高兴讲书,往往庄谐并作,精彩百出,时有妙语,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宾师是恂恂儒者,步履安详,四平八稳,从容自在,跟他终年穿着的宽袍博袖出奇地相称。他脸色红润,精神奕奕,在课堂里讲起书来,总是兴致勃勃的,声调柔和,态度闲适,左手执书本,右手握粉笔,一边讲,一边从讲台的这端踱到那端,周而复始。
他讲到得意处突然止步,含笑而对众徒,眼光四射,仿佛有飞星闪烁,音符跳跃。那神情似乎显示他期待诸生加入他所了解的境界,分享他的悦乐。他……和蔼可亲。谈吐风趣,颇具幽默感,常有轻松的妙语、警语,使听众不禁失声大笑。所以宾师上课时总是气氛热烈,兴味盎然,没有人会打瞌睡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