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国二十二年(1933)(5 / 1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你逗露了你的真诚,
  你丢失了你的好人,
  诗人在他无穷的游戏里,
  又寻到了一双眼睛!
  嘘,侧过耳朵来,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
  “只有永远的冷淡,
  是永远的亲密!”
  有人说这是一首劝诫诗,劝诫的对象是与冰心名气不相上下的诗人、小说家、建筑学者林徽因,“诗人”指的是天下无人不识君的徐志摩。其实,作者表达的并不一定局限于现实中具体的某事某人。
  冰心一生,曾多次做过关于文学和写作的演讲,其间涵盖了她的文艺观念和创作思想。她的演讲风格,平实严谨,深入浅出,从容自然,真挚有趣,可以从中读出冰心的人生经历和文化人格。
  冰心的演讲,始于在燕大读书时,她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等文章在《晨报》发表之后,她的爱国热情、漂亮的文笔感染了北京的中学生。位于西单辟才胡同的北京女高师附中,就请她去演讲。那次演讲的题目是“什么是文学”。时间是1923年4月14日。从当时学生刘逸等记录后发在《辟才杂志》上的演讲内容看,讲了文学史对文学发展的表述,介绍了时代与作家、文学的文体与流派,但缺乏分析,少有自己的阐述。
  1926年,留美归来已成燕京大学国文系助教,讲授西洋戏剧史的冰心,以她留美前的影响,被邀到北大演讲《中西戏剧之比较》,整理后发在《晨报副刊》。此次演讲,主要讲悲剧,对比中西方的悲剧,讲中国悲剧的缺失,已有个人的观点。但对中国元代以来的悲剧的成就,似视而不见,遭到向培良的批评,其文《冰心胡说些什么》在高长虹主编的《狂飙》上发表。其文有失偏颇,但一些批评也有正确的部分。
  冰心学养深厚,但文化结构及其专长不在文学理论,而在文学创作。其文学创作,优势不在小说,她更擅长诗歌、散文。她的小诗,被视为经典,至今仍在熠熠闪光。
  《繁星》《春水》是冰心诗化了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三言两语之间,含蓄隽永,富于哲理。她自己曾说,那是受了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繁星》和《春水》的主旋律是母爱、童真和对大自然的咏叹,用冰心自己的话说,那里是“理想的人世间”,“有同情和爱恋”,“有互助和匡扶”(《往事集·自序》)。在歌颂“理想的人世间”的同时,诗人还有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反抗。《繁星》《春水》是作者心怀纯洁的思想,用清雅的文字和温婉的诗句,还有淡淡的愁绪,表现“自我为中心的宇宙观、人生观”的同时,又有对新生力量、新生活的呼唤。
  《繁星》《春水》将中国古典诗词与外国文学调融在一起,或写景,或表现瞬间的情感,含蓄蕴藉,清丽温婉且闪烁哲理之光。用冰心在《冰心小说集〈遗书〉》中的话说:“我自己的意思是如有含蓄不尽的意思,声调再婉转些,便可以叫做诗了。”
  冰心开创了“小诗”写作之先河,形成了诗的一种风气。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进入文坛最年轻且创作生涯最悠长的作家之一。巴金活过百岁,而杨绛这位一百多岁的文曲星,刚刚不幸陨落。
  人艳如花——才女作家林徽因及“太太的客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林徽因患了严重的肺病,从沈阳的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就医。那年,她二十七岁,虽然脸颊的桃红褪色,这位才女依然“人艳如花”。
  1924年4月23日,应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和梁启超之邀,印度诗人在石榴花开的季节,来到北京。文学界在天坛开欢迎大会。泰戈尔发表演说,二十岁的林徽因担任翻译。吴咏在《天坛史话》对此有这样的记载:
  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5月8日,新月文学社,又在北京协和大礼堂举办庆祝泰戈尔六十四岁生日的晚会。胡适、梁启超发表祝寿演说。泰戈尔致谢辞。
  林徽因装扮成一古装少女望“新月”的造型,表达新月社对老诗人的祝寿盛情。
  晚会用英语演出印度老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拉德》。林徽因饰主角公主齐拉德,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林长民饰春神戈森塔。梁思成担任布景。《晨报》报道了这次演出盛况:“父女合演,空前美谈”,“林女士态度音吐,并极佳妙”。
  泰戈尔还由林徽因、徐志摩等陪同去紫禁城拜会废帝溥仪。
  当时古城北京,几乎无人不谈“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林徽因是苍老颓败的宫阙外开放的一朵充满生气的春花,是幽深凋敝的胡同里吹过的一缕清风。
  七年过后,古城依旧。为了养病,林徽因住进香山的双清别墅。一人在溪流石径间徜徉,往事历历在目。她想起拜伦的诗:“世间哪有一种欢乐能和它拿去的相比,呵,那冥想的晨光已随着感情的枯凋而萎靡;并不只是少年面颊的桃红迅速地褪色,还未等青春流逝,那心的花朵便已凋落。”徐志摩常到这里看望孤独的林徽因,那“心的花朵”依然艳丽。
  这年,林徽因写了《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那一晚》《情愿》《深夜听到乐声》《一首桃花》等,发在《诗刊》上。后来,那时她结识的费正清夫人费慰梅回忆时说:
  (林徽因)是当时你所遇到的人中,能够向任何方向发展的艺术家之一,她可以是个杰出的设计师、艺术家和诗人。那时,她也写散文,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建筑师和非常有魅力的姑娘。她美貌,活泼,可爱,和任何人在一起总能成为中心人物。
  说到设计师,1954年第二届文代会上,毛泽东主席提议全体代表起立,以鼓掌的方式通过了由林徽因、梁思成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林徽因泪流满面。那一年,她已五十岁,重病在身,却依然“人艳如花”……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一官宦之家。祖父林孝恂,历任浙江海宁、石门、仁和各州县地方官。曾参加孙中山革命运动,资助浙江青年赴日留学。父亲林长民曾任民国司法总长。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岗烈士。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