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郑朝阳和白玲、齐拉拉、多门等人来到一个胡同口,宗向方找到了郝平川失踪时段出现的那辆车。
  多门走过来察看:“这车看着像是戏班子用的行李车。北平城里的大户人家要么是用汽车,要么就用这种胶皮轱辘的马车。如果是用来拉货的,就是大的马车比较多,可货运场的马车比这个大。那就只有戏班的行李车了,戏班子不时地出去演出。胶皮轱辘虽贵,可轻便。”
  郑朝阳从马车的缝隙里发现了拇指盖大小的红绸布,取出随身携带的小包,拿出一个镊子把红绸布取了出来。多门看到车上一块污渍,用手指蹭了蹭,闻了闻。
  多门对齐拉拉说:“拉拉,你的袖子叫兰格格给烧了,你说你用的白酒消毒?”
  齐拉拉点点头:“是啊,我当时疼得厉害,代数理就跑到旁边的小铺子买了瓶二锅头给我消毒。”
  多门一琢磨:“二锅头可不是这个味儿。闻着像,可不是。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儿。”多门指着车上的污渍说,“这个对了。”
  郑朝阳赶紧说道:“把车拉回去,把这个绸子和这乌七八糟的什么东西送到化验科去化验。”
  大车被挪开,车下露出一个下水道的井盖。几个人找来工具把井盖打开。郑朝阳打开手电看着,想要往下跳,但被宗向方拦住了:“下面跟迷宫一样。”
  郑朝阳犹豫了一下:“去市政公司把下水道的施工图调来。”
  黑暗的牢房里,郝平川苏醒过来。他活动了一下身体,发现自己脖子上拴着铁链子,另一头则固定在墙上,就连手上也戴着铁索。
  四周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在门缝下透出一点灯光。
  郝平川拼命地挣扎着,却发现这铁链子非常牢固。
  墙上有水汽,湿漉漉的,隐隐约约地能听到流水的声音。
  脚步声传来,门缝下郝平川看到一双穿着绣花鞋的脚,一个盘子推了进来,里面是饭菜。
  公安局办公室,郑朝阳看着黑板上贴满的资料在沉思。老姜和老侯坐在他身后。化验员拿着检测报告进来了:“组长,报告出来了!这个绸子是蜀锦,但不是最高级的那种。用这种蜀锦的人多是中下等的家庭,还有就是用于戏班子的戏服。”
  郑朝阳眉头一皱:“蜀锦,北平人用蜀锦?”
  “北平的锦缎多来自苏杭和南京,四川的蜀锦也有一些,但数量不多。车上这块污迹的成分比较复杂,有松脂、烈酒和汽油,都是可燃的东西。”说完,化验员转身出去了。
  郑朝阳拿着检测报告,转身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这时,白玲进来了。
  她看到黑板上贴了很多的照片——荒宅、蜀锦、可燃物、胶皮轱辘大车等。黑板的另一边贴的是在电车厂发现的兰格格的尸骨和相关的证物。
  白玲看看郑朝阳:“你觉得兰格格的案子,和电车厂被烧,还有老郝被抓之间,有什么联系?”
  郑朝阳一边沉思,一边说道:“有人说过,任何一个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点和点之间一定有它相应的关联。”
  他拿出一张报纸,上面有张照片,是绑匪当初写的那张字条:“过桥,顺沟沿,向前,见一亭,亭边一倒凳,其下有信。”
  郑朝阳问道:“看出什么来了?”
  白玲瞥了一眼字条,张口说道:“这你可难不倒我。从小我爸爸就教我背古文。这张字条的‘过、顺、向、见’四个字用得非常巧妙。这个人有文言文的底子,而且用得很熟。不过,这字写得就有点别扭了。”
  老姜走过来,看着照片:“这是用左手写的。”
  郑朝阳有些纳闷儿:“你怎么知道?”
  老姜接过照片,又仔细地看了一遍:“没错,就是用左手写的。”
  他放下照片解释道:“用左手写字和右手写字,如果练好了,表面上看没啥区别,但细看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横画,右手写,用的是拉劲。他瞒得了你们,可瞒不过我。”
  郑朝阳奇怪地问道:“等等,这人用左手写的字条,他就不能是左撇子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