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节(3 / 4)
裴文宣点了点头:“娘娘不想招惹世家是对的,但是也不能一点都不招惹,毕竟陛下在看着。办了王厚文,表明了娘娘的态度,放过其他人,世家才会觉得,娘娘放了他们一马。若娘娘一开始就放了他们,世家还会觉得,娘娘是在卖他们人情吗?”
说着,裴文宣往前探了探,声音压了压:“他们只会觉得,娘娘是没办法动他们罢了。”
“你说的,也有些道理。”
柔妃想了想,她从袖中拿出了一张名单:“那如今,王家我得罪了,余下的世家,我也不能都得罪。”
柔妃说着,将一个名单推给裴文宣:“这次科举,裴大人位列主考官之位,安排几个人中举,想必不是大事。”
裴文宣听到这话,挑了挑眉:“世家子弟,为何不直接推举?”
“这些人并未入族谱,”柔妃摇了摇头,“只是有些关系罢了。”
听这话,裴文宣便明白,有些金钱关系罢了。
裴文宣想了想,抬眼看向柔妃:“娘娘,微臣有一句话想问,还请娘娘清退其他人。”
柔妃抬手挥了挥,周边人便都走了出去,连架子上早已昏死过去的人都被解下拖走。
等房间里只剩下裴文宣和柔妃时,裴文宣终于开口:“娘娘想谋划的,是得一大笔钱财在后宫颐养天年,还是将肃王殿下,”裴文宣抬手,往皇宫的方向指了指,“送上那个位置?”
第148章 蛙来了
柔妃听到这话, 神色一凛,裴文宣笑了笑:“娘娘不必紧张,此处只有你我二人, 大可直言。”
“裴大人问这话, 心中想必已有答案。”
柔妃端起茶杯, 思忱着道:“上官氏三代为后,陛下只有两个皇子, 一个出自上官家, 一个便是我儿。”
柔妃说着, 抬眼看向裴文宣:“我儿年仅十一, 已是亲王, 陛下又将筹谋已久的督查司交给我儿, 陛下什么意思, 裴大人想必清楚。”
“微臣自然明白,此事陛下也早已同微臣说过。”
柔妃得了这话, 眼里顿时带了几分喜色,正要开口,裴文宣话锋一转:“但,若娘娘存了这个心思, 科举一事,娘娘不可干涉。”
“这是为何?”柔妃将茶杯放下,有些着急。
她早已同那些世家说好,又收了钱财, 裴文宣笑了笑,解释道:“娘娘,科举是陛下这半生心血,陛下这大半生, 筹备兵马,改革税制,都是为了科举一事做铺垫,如今陛下让您当督查司司主,我来担任主考官,又下令限制世家推拒名额,为的是什么?”
裴文宣说着,点在桌上:“为的就是让更多寒门子弟进来,这些人,才是肃王殿下日后真正可用之人。那些世家子弟不过是如今看娘娘得势与娘娘交好,可骨子里,他们对正统、出身、嫡长子看得比什么都重,娘娘再如何讨好他们,等到争位之时,他们又会真的帮着娘娘吗?”
柔妃没有说话,裴文宣继续劝说:“朝廷之上的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您让世家的人多进来,那真正寒门之人必然就少了,哪些是肃王殿下未来能用的,娘娘还不清楚吗?”
“裴大人说得有理,”柔妃有些纠结,“我再想想。”
“娘娘再想想吧,”裴文宣恭敬道,“那微臣就先退下了。”
裴文宣起了身,同柔妃告退,等出了门,裴文宣同旁边人吩咐:“同崔玉郎知会一声,让他劝着柔妃,别插手科举。”
柔妃想了几天,便开始往世家退钱。
不收钱还好,这样收了又退的,更惹人厌烦。只是有王厚文的先例在前,众人也不敢多说,只能朝着其他地方下手。
但有裴文宣盯着科举上下,一时之间,科举这件事便如铁桶一般,半个铜板都塞不进去。
李蓉每天在家里修身养性,就打听裴文宣的消息,得了空去找一找他,每日他都同她板着脸,等到了暗处,才同她调笑说话。
从开始登记考生名单到阅卷完毕、考生到李明面前殿试,整个流程下来,等科举放榜时,便已是近七月。 ↑返回顶部↑
说着,裴文宣往前探了探,声音压了压:“他们只会觉得,娘娘是没办法动他们罢了。”
“你说的,也有些道理。”
柔妃想了想,她从袖中拿出了一张名单:“那如今,王家我得罪了,余下的世家,我也不能都得罪。”
柔妃说着,将一个名单推给裴文宣:“这次科举,裴大人位列主考官之位,安排几个人中举,想必不是大事。”
裴文宣听到这话,挑了挑眉:“世家子弟,为何不直接推举?”
“这些人并未入族谱,”柔妃摇了摇头,“只是有些关系罢了。”
听这话,裴文宣便明白,有些金钱关系罢了。
裴文宣想了想,抬眼看向柔妃:“娘娘,微臣有一句话想问,还请娘娘清退其他人。”
柔妃抬手挥了挥,周边人便都走了出去,连架子上早已昏死过去的人都被解下拖走。
等房间里只剩下裴文宣和柔妃时,裴文宣终于开口:“娘娘想谋划的,是得一大笔钱财在后宫颐养天年,还是将肃王殿下,”裴文宣抬手,往皇宫的方向指了指,“送上那个位置?”
第148章 蛙来了
柔妃听到这话, 神色一凛,裴文宣笑了笑:“娘娘不必紧张,此处只有你我二人, 大可直言。”
“裴大人问这话, 心中想必已有答案。”
柔妃端起茶杯, 思忱着道:“上官氏三代为后,陛下只有两个皇子, 一个出自上官家, 一个便是我儿。”
柔妃说着, 抬眼看向裴文宣:“我儿年仅十一, 已是亲王, 陛下又将筹谋已久的督查司交给我儿, 陛下什么意思, 裴大人想必清楚。”
“微臣自然明白,此事陛下也早已同微臣说过。”
柔妃得了这话, 眼里顿时带了几分喜色,正要开口,裴文宣话锋一转:“但,若娘娘存了这个心思, 科举一事,娘娘不可干涉。”
“这是为何?”柔妃将茶杯放下,有些着急。
她早已同那些世家说好,又收了钱财, 裴文宣笑了笑,解释道:“娘娘,科举是陛下这半生心血,陛下这大半生, 筹备兵马,改革税制,都是为了科举一事做铺垫,如今陛下让您当督查司司主,我来担任主考官,又下令限制世家推拒名额,为的是什么?”
裴文宣说着,点在桌上:“为的就是让更多寒门子弟进来,这些人,才是肃王殿下日后真正可用之人。那些世家子弟不过是如今看娘娘得势与娘娘交好,可骨子里,他们对正统、出身、嫡长子看得比什么都重,娘娘再如何讨好他们,等到争位之时,他们又会真的帮着娘娘吗?”
柔妃没有说话,裴文宣继续劝说:“朝廷之上的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您让世家的人多进来,那真正寒门之人必然就少了,哪些是肃王殿下未来能用的,娘娘还不清楚吗?”
“裴大人说得有理,”柔妃有些纠结,“我再想想。”
“娘娘再想想吧,”裴文宣恭敬道,“那微臣就先退下了。”
裴文宣起了身,同柔妃告退,等出了门,裴文宣同旁边人吩咐:“同崔玉郎知会一声,让他劝着柔妃,别插手科举。”
柔妃想了几天,便开始往世家退钱。
不收钱还好,这样收了又退的,更惹人厌烦。只是有王厚文的先例在前,众人也不敢多说,只能朝着其他地方下手。
但有裴文宣盯着科举上下,一时之间,科举这件事便如铁桶一般,半个铜板都塞不进去。
李蓉每天在家里修身养性,就打听裴文宣的消息,得了空去找一找他,每日他都同她板着脸,等到了暗处,才同她调笑说话。
从开始登记考生名单到阅卷完毕、考生到李明面前殿试,整个流程下来,等科举放榜时,便已是近七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