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兵部军事(1 / 4)
乱世之中,手里有刀,才有发言权,盛世也是如此。没有过硬的军事力量作为保障,所有的繁华文明,全是别人的。所以军国大事,关乎邦国的生死存亡,因此历来都是重中之重。
兵部,是邦国专门的军事机构。
隋朝之前,军事由专门的太尉掌管。怀技之人必有脾性,手握杀人技能的军人,更是如此。所以职业军人的不稳定,容易造成皇权的不稳。
隋文帝为了摆脱困局,废除太尉制度,设立专门的兵部,由不具备杀人技能的文人掌管。直至赵匡胤的宋代,这一局面,才最终形成。
然而军队是职业化杀人机器,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由此造成的恶果,整个宋代成了东亚的小媳妇,人见人欺。
对于邦国而言,军队的职责,外御其侮,内慑其民。可是士大夫的宋国,辽国、西夏、吐蕃、大理,一个也对付不了,军队对外的功能消失。消灭宋江、方腊、钟相起义,勉强凑合。所以宋国的军队,几乎成了专门对付老百姓的打手,并一直延续到明代。
以文制武,这种观念格局,必须改变。否则接下来的清国,在和蒙古人争夺之中,必落下风,更别提跟西洋人交战了。
宋代不知道,但明国军队垃圾,康熙作为同时代之人,还是相当清楚的。
整个大明有军队上百万,光是薊镇、宣府和大同三镇,就有三十万边军,辽东边军不下二十余万。可还是挡不住皇太极入关劫掠的步伐。史可法能够掌控的军队,不下五十万,可是最终弄了个一塌糊涂。所以军国大事,放在士大夫手里,几乎等同于儿戏。
毛家三兄弟、吴三桂、李成栋等人,在明国时代,几乎是名不见经传。可是一旦转入清国阵营,对付由士大夫领导的明国军队,几乎是势如破竹。
康熙连连感叹:“如果不是东林党瞎搞,明国军事,哪能会如此不堪一击?”
路德威也摇头叹息:“明国万万人口,败得如此之快,世所罕见。扬州如果换成荷兰人来守,结果不敢想象!”
内忧外患之际,明国急需的是军事人才,而不是八股文出身的士大夫。可惜自从宋代以来,华夏以文制武,多年的积重难返,埋没了海量的军事人才。士大夫们用八股文的思维去指挥打仗,大明焉能不败?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观念一旦形成,哪会那么容易转变?
所以清国军事要想强大,军队之中,一定不能出现汉人士大夫。鉴于军队的特殊性,曹继武建议,由佟国纲出任兵部尚书。
番妖军给康熙带来的心理阴影,几乎终生难忘。国舅的军师思想,远不及金月生。曹继武为了不刺激康熙,所以推选国舅。
自家人康熙自然能够接受。然而军事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康熙有些疑惑:“老师,军队的根源是什么?”
探本穷源,这是强大的第一步。
曹继武接下来分析:
实现统治的手段是暴力,最常见的暴力手段就是政权,最强的却是军队。所以政权的极端,就是军国。所以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军队强大是必备条件。
战国七雄,都是强国,而且都是军国。以最强的秦国为例,从上至下,所有的法令,都是为了持续战争而制定,整个国家就是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所以最终能够统一天下,就是所谓的暴秦。
秦国以武力统一天下,满洲也是以武力荡平天下。所以在康熙眼里,秦国的残暴是正常现象。
只是他有些奇怪:“秦国既然是最完善的军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为什么会过早地灭亡呢?难道真是苏洵《过秦论》所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路德威笑了:“仁义之道,本是虚伪的玩意,秦国的灭亡,跟实力衰落有关,和仁义没有半点关系!”
康熙很疑惑:“何以见得?”
路德威转头看着曹继武。
秦始皇时代,秦国共有百万大军。
其中六十万主力,在灭楚之后,继续南进,征服百越。在和百越的消耗中,主将屠睢战死,任嚣病死,残余最终落根岭南,落在都尉赵佗的手里。
三十万偏师,灭了燕国齐国之后,由蒙恬带领,镇守长城要塞,防御匈奴的南下。 ↑返回顶部↑
兵部,是邦国专门的军事机构。
隋朝之前,军事由专门的太尉掌管。怀技之人必有脾性,手握杀人技能的军人,更是如此。所以职业军人的不稳定,容易造成皇权的不稳。
隋文帝为了摆脱困局,废除太尉制度,设立专门的兵部,由不具备杀人技能的文人掌管。直至赵匡胤的宋代,这一局面,才最终形成。
然而军队是职业化杀人机器,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赵匡胤聪明反被聪明误,由此造成的恶果,整个宋代成了东亚的小媳妇,人见人欺。
对于邦国而言,军队的职责,外御其侮,内慑其民。可是士大夫的宋国,辽国、西夏、吐蕃、大理,一个也对付不了,军队对外的功能消失。消灭宋江、方腊、钟相起义,勉强凑合。所以宋国的军队,几乎成了专门对付老百姓的打手,并一直延续到明代。
以文制武,这种观念格局,必须改变。否则接下来的清国,在和蒙古人争夺之中,必落下风,更别提跟西洋人交战了。
宋代不知道,但明国军队垃圾,康熙作为同时代之人,还是相当清楚的。
整个大明有军队上百万,光是薊镇、宣府和大同三镇,就有三十万边军,辽东边军不下二十余万。可还是挡不住皇太极入关劫掠的步伐。史可法能够掌控的军队,不下五十万,可是最终弄了个一塌糊涂。所以军国大事,放在士大夫手里,几乎等同于儿戏。
毛家三兄弟、吴三桂、李成栋等人,在明国时代,几乎是名不见经传。可是一旦转入清国阵营,对付由士大夫领导的明国军队,几乎是势如破竹。
康熙连连感叹:“如果不是东林党瞎搞,明国军事,哪能会如此不堪一击?”
路德威也摇头叹息:“明国万万人口,败得如此之快,世所罕见。扬州如果换成荷兰人来守,结果不敢想象!”
内忧外患之际,明国急需的是军事人才,而不是八股文出身的士大夫。可惜自从宋代以来,华夏以文制武,多年的积重难返,埋没了海量的军事人才。士大夫们用八股文的思维去指挥打仗,大明焉能不败?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观念一旦形成,哪会那么容易转变?
所以清国军事要想强大,军队之中,一定不能出现汉人士大夫。鉴于军队的特殊性,曹继武建议,由佟国纲出任兵部尚书。
番妖军给康熙带来的心理阴影,几乎终生难忘。国舅的军师思想,远不及金月生。曹继武为了不刺激康熙,所以推选国舅。
自家人康熙自然能够接受。然而军事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康熙有些疑惑:“老师,军队的根源是什么?”
探本穷源,这是强大的第一步。
曹继武接下来分析:
实现统治的手段是暴力,最常见的暴力手段就是政权,最强的却是军队。所以政权的极端,就是军国。所以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军队强大是必备条件。
战国七雄,都是强国,而且都是军国。以最强的秦国为例,从上至下,所有的法令,都是为了持续战争而制定,整个国家就是一部强大的战争机器。所以最终能够统一天下,就是所谓的暴秦。
秦国以武力统一天下,满洲也是以武力荡平天下。所以在康熙眼里,秦国的残暴是正常现象。
只是他有些奇怪:“秦国既然是最完善的军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为什么会过早地灭亡呢?难道真是苏洵《过秦论》所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路德威笑了:“仁义之道,本是虚伪的玩意,秦国的灭亡,跟实力衰落有关,和仁义没有半点关系!”
康熙很疑惑:“何以见得?”
路德威转头看着曹继武。
秦始皇时代,秦国共有百万大军。
其中六十万主力,在灭楚之后,继续南进,征服百越。在和百越的消耗中,主将屠睢战死,任嚣病死,残余最终落根岭南,落在都尉赵佗的手里。
三十万偏师,灭了燕国齐国之后,由蒙恬带领,镇守长城要塞,防御匈奴的南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