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得现真迹(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好在里面绢纸的保存情况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并没有出现什么碎裂,破损之类的现象。
  这也让周夏大呼神奇,要知道,古代书画的保存,可是相当不容易的,受潮,生虫,意外等等情况,都有可能将一幅画给损坏。
  当然,像这样子出土的书画作品也不是没有,之前就有出土晚周帛画和战国时期的帛画,还有马王堆汉墓帛画等等。这类作品的存世,无疑是极小概率的事情,存在着相当大的偶然性,但确实存在,实在让人觉得惊奇无比。
  周夏将绢纸取出来之后,轻轻放好。
  然后,戴上准备好的手套,将这折叠在一起的绢纸画缓缓展开来。
  他这才发现,这里面竟然有两幅画,这也契合了先前系统判断为两件珍贵文物的结论。
  周夏先打开比较小的那幅画,据周夏估摸着,也就在三十厘米高,二十五厘米左右宽的样子。
  上面画的是一幅男人的画像,从装束来看,像是一位帝王。
  周夏这段时间也在学习书画书法作品的鉴定,这时候,感觉这幅画像画得确实相当不错。画像中的人确实有帝王的气质,表情严肃,神奇肃穆,眉宇间的样子,仿佛高高凌驾于世人之上,有种不把别人当回事的感觉。
  周夏无从猜测这画的到底是谁,像这样的帝王,史上可谓是相当之多。残暴,奢靡,独断专行,尤其到了晚年的时候,很少有不昏庸的帝王。
  但是,当周夏看到最后的款识的时候,顿时让他惊喜无比。
  因为作这幅画的人,竟然是陆探微。
  话说他这段时间恶补了一阵书画书法鉴定的知识,对陆探微这位生活在南朝宋明帝时候的宫廷画家,中国最早的画圣,可是有相当印象的。
  在中国画史上,据传陆探微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并创造出了“一笔画”的神迹。
  据记载,陆探微擅肖像、人物,学习的是东晋的顾恺之;兼工蝉雀、马匹、木屋,亦写山水草木。明帝刘彧时常侍左右,多为宫廷贵族写照,当时推为最工。
  周夏就猜测,他这幅画里,所画的帝王,应该就是宋明帝了。
  周夏又回头仔细鉴赏了一阵这幅画像,发现这确实是记载中陆探微的典型风格,不管是他那最为著名的一笔画,还是酣畅淋漓的草书落款。最让他觉得惊讶地是,画像中的帝王,虽然不像他画其他人物那样的“秀骨清像”,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对宋明帝这位帝王做了美化的。
  “秀骨清像”,是后人对陆探微最好的评价,这词具有递进式的双层审美内涵,一指人物外在形象上的清秀瘦削之美,一指通过对这一形象刻画所体现的人物内在的清刚、峭拔、智慧超脱的品质。
  眼下这件帝王画像,除了他那高高在上的神情外,这内在的睿智也是必须有的。
  周夏也只能感叹,做人不容易。
  作为一个宫廷画家,更是不容易。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宋明帝刘彧可不是什么善茬,给他画像,说是要冒着生命危险,也一点都不为过。
  周夏仔细鉴赏了一阵子这幅画,似乎,除了感叹和赞誉,他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了。
  但他心底明镜似的清楚,这样的一幅画,倘若是真品的话,那价值,可是计算不清楚的。因为陆探微虽然闻名遐迩,可现在大家所能见到的真迹,却是没有。只能根据前人对他的书法书画的一些评价,来进行推测他的绘画风格,艺术特征等等。
  就此,人们还是趋之若鹜。
  如果让他们见到陆探微真迹的话,这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甚至对整个中国美术史来说,都有着无上的贡献。
  周夏并不是什么自私的人,但这时候,他也有些犹豫,这样的画,到底应不应该让大家都见到?
  这个时候,周夏也根本没有考虑过,这幅画有可能是仿品的事实。
  从陆探微生活的时代,到初唐时候,中间还是有经历过几百年的时间。
  但周夏就是认定了,这绝对是真品,为什么,因为,有考古鉴定系统的鉴定结果呗!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